觀點議題

蜜蜂消失,一個已經「站在門口」的警訊

文/ 賴威安

一、氣候異常造成蜜蜂的消失

        20154月,斯洛維尼亞政府向聯合國提交申請設立「世界蜜蜂日」的提案,並以該國的養蜂先驅Anton Janša的受洗日520日,作為「世界蜜蜂日」的日期。聯合國自2017年起,宣布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蜜蜂日」,蜜蜂肩負著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授粉過程,讓植物得以繁衍,人們有必要認識與關注蜜蜂的生態環境,才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也能保障糧食安全。聯合國指出,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比正常水平高出了100至1000倍。全球近35%的無脊椎動物授粉媒介,尤其是蜜蜂和蝴蝶,以及約17%的蝙蝠等脊椎動物授粉媒介,皆面臨滅絕威脅。[1]

二、蜜蜂消失對於人類的影響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高達三分之一的農作物得仰賴蜜蜂來授粉。同時,蜜蜂也是整個自然界的重要環境指標物種。但蜜蜂卻從20世紀末開始大量減少。1994年,法國的蜂農首度發現負責採集的外勤工蜂突然消失,沒有飛回蜂巢。蜂巢中僅存蜂后、幼蟲與極少數的未成年內勤工蜂,蜂群的社會結構瓦解,整個蜂巢趨於凋零衰弱,導致蜂群崩壞,科學家將此現象稱做「蜂群崩潰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2006年起,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蜜蜂正以每年25%的速度快速減少。從美洲加拿大、巴西,到歐洲德國、荷蘭、希臘、義大利,甚至亞洲的印度、中國華南地區等都相繼出現CCD現象,不僅使得蜂農損失慘重。曾任職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張世揚博士表示。根據統計,超過三成的人類食物來自開花植物,其中又有高達八~九成需要蜜蜂協助授粉[2]

三、造成蜜蜂消失的主要因素

        造成蜂群大量消失的因素,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陳 和張,2017)[3]

(一) 殺蟲劑的使用

外勤蜂吸食 50 ppb 的益達胺(是一種類尼古丁殺蟲劑) 糖水溶液後,便立即喪失返回蜂巢與餵食器間的能力。另一方面,蜜蜂幼蟲即使只遭受 10ppb 等低劑量的益達胺污染,在羽化成蜂後,卻會喪失學習記憶的能力。使得受益達胺污染的工蜂飛出後,無法記得飛回蜂巢。

(二) 蜜蜂棲息地的消失

草地及林地被開發成公路、社區、購物中心和停車場,即使用來栽種,也多半是單一作物和修剪 過的草坪,而非開滿原生野花的田野,這些改變導致蜜蜂缺乏穩定及多樣性的食物來源,而且因為作物栽培單一化,只有特定作物開花期時蜜蜂才有食物來源。

(三) 氣候變遷

某些地區若大量降雨釀成洪災,地上部的植物被洪水沖走,可能影響蜜蜂攝食。另有一些區域,植物因為乾旱與高溫造成植物花粉與花蜜產量大量減少,影響到蜜蜂授粉和採集花蜜,有可能造成整個蜂群因此餓死。另外氣候變遷加劇,也會造成地球上的某些地區植物的開花時序混亂,影響到蜜蜂的生存。根據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如果氣候變遷持續失控,蜜蜂可能會失去幫植物授粉的機會。科學家稱季節性生物活動的時序的研究為物候學(phenology),在 1880 年到 2010 年的整個研究時間段內,迴歸預測平均提前為 10.4±1.3 天。這種變化大部分發生在過去 40 年間:1970 年至 2010 年間蜜蜂物候提前(phenological advances) 的斜率是原來的兩倍多 (Bartomeus 等人,2011;圖一)[4]

圖一、氣候異常影響蜜蜂授粉的科學證據 (Bartomeus 等人,2011)

四、科學終將勝利的迷思

        1970年以後,「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 者認為環境問題本身其實是由不同的行動者透過某個方式將某一個議題集體定義出來的結果,稱為「問題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將「社會建構論」比喻為為「濾鏡說」(filter),而社會建構論者認為科學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政治性的產物而不是真理,社會對自然界的理解,會影響到觀察者的視角。此外,不同的假設有不同的出發點,相當程度也注定了他們可能推導出的結論。自然與人為不是天平的兩端,而與人們看待事物的視角有關,總之社會建構論認為,人們對自然的理解,是一種社會建構出來的產物。人類的環境論述(environmental discourse) 隨著長久的時間軌跡而慢慢的演變,舉例來說,過去人們看待自然時,基本上會認為大自然充滿了洪水猛獸等各種危險,難以捉摸,因此自然是一個恐怖的存在。這時的論述就會圍繞在「懼怕或崇敬自然」之上。到了科學革命後,人定勝天的想法出現,這時的論述會以「利用自然」為主軸。工業革命以後,由於意識到自然受到破壞,了解自然的目的,又變成要「順應自然」(黃 等,2021;圖二)[5]。最近國內民間擁核團體不斷宣稱「科學終將勝利」,茲不論核電是否應該成為國內能源的選項,單就「科學終將勝利」這一個訴求而言,諸如「人定勝天」等等都是已經過時的環境論述,是明顯違背最新潮流的。

圖二、社會建構論對於自然的理解 (圖片取自 黃等,2021) [6]

五、結語

        基督教的創始者耶穌曾經對人們如此說: 「你們要從無花果樹學習功課:當樹枝發芽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同樣,當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就知道那時候近了,就在門口了。」(馬可福音13章28-29節) 耶穌以徵兆來提醒人們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今天蜜蜂的大量消失就好比耶穌提醒人們這樣的徵兆,這些未來(甚至現在的災禍可能) 已經在站「門口」了,「蜜蜂的消失」過程可以作為人類應該加速保護環境、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警訊,是一個已經「站在門口」的警訊。碳權的利益固然是企業實施減碳措施的誘因之一,但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環境或降低對於環境的傷害已經成為人類生存不得不然的一個要素時,減碳儼然是企業必須正視和優先解決的一個重要議題!




 
[1] 蜜蜂消失 恐危及人類滅亡(人間福報,2024年5月26日)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887410 (accessed 11 June 2024)
[2]  錢麗安: 你知道蜜蜂正在消失嗎?(2020年3月6日)
https://www.leezen.com.tw/article_organic.php?id=1073 (accessed 11 June 2024)
[3] 陳枻廷、張羽萱(2017)  全球蜂產業問題及臺灣蜂產業發展現況 ,農業生技產業季刊,第52期,第53-57頁。http://www.biotaiwan.org.tw/image_doc/52/09%E5%85%A8%E7%90%83%E8%9C%82%E7%94%A2%E6%A5%AD%E5%95%8F%E9%A1%8C%E5%8F%8A%E8%87%BA%E7%81%A3%E8%9C%82%E7%94%A2%E6%A5%AD%E7%99%BC%E5%B1%95%E7%8F%BE%E6%B3%81.pdf  (accessed 11 June 2024)
[4] Bartomeus, I., Ascher, J. S., Wagner, D., Danforth, B. N., Colla, S., Kornbluth, S., & Winfree, R. (2011). Climate-associated phenological advances in bee pollinators and bee-pollinated pl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8(51), 20645–20649. https://doi.org/10.1073/pnas.1115559108
[5] 黃之棟、宮文祥、賴宇松、徐宇尹 編著( 2021) 環境治理( 新北市: 國立空中大學,2021年6月出版),第10-14頁。
[6]  黃之棟、宮文祥、賴宇松、徐宇尹 編著( 2021) 環境治理( 新北市: 國立空中大學,2021年6月出版),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