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走在低碳的小路上…(三)
上兩篇文章簡單介紹了減碳相關的趨勢與基本認知,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討可以依循哪些步驟來實現真正的減碳措施?
section 1. 先搞清楚為什麼需要投入-碳議題?
現在已經沒人會懷疑「碳」對於未來企業的影響程度。但是雖然知道事關緊要,卻仍然可以分出需求。畢竟,要能夠解決問題,必須先問對問題!目前已知可分類企業對碳議題的需求包含:
- 為了滿足供應鏈需求
- 為了滿足邊境碳費
- 基於法規需求
- 為了申請碳權
section 2. 依據需求設定盤查目標與種類
當企業瞭解基於什麼原因而投資碳之後,即可調整盤查的方向。例如,如果是為了滿足供應鏈就看看供應鏈的要求,企業應該做供應鏈所要求的規格投入碳的相關投資,規劃滿足供應鏈所需要的方案與執行策略。反之,如果是為了申請碳權,則必須非常注意未來的減碳措施是否符合方法學的要求;或者,如果是為了邊境碳費,則必須注意所需盤點的逸散源,藉此滿足收稅單位的要求;亦即,如果沒有事先瞭解自己對盤查或者減碳方向的需求,通常只會亂做一通,耗費時間與經費,卻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結果。
一般而言,盤查可以針對產品或者組織,前述對於法規、供應鏈之要求滿足,目前主要以組織盤查為主;對邊境碳稅、碳權,則盤查項目比較接近生產製程相關的逸散源。
section 3. 選擇性地完成第三方驗證
盤查結果,為了取信需求方或設定的盤查目的,會有不同的查證、驗證需求,因此,選擇適當的第三方,讓數據可以依據設定目標具備其應有的公信力,是第三方選擇的唯一方式。再貴的第三方如果不能達成減碳目標,也是徒勞。
section 4. 依據減排目標導入解決方案
當企業知道為何要投入碳相關的議題,也透過section 2 盤查得知自己問題在哪裡,就會大方向地知道要如何減少碳排放,往淨零之路推進。目前來說,企業的選擇不多,只有自己發電、購買憑證、使用省電設備、綠能、選擇更優質有效率的燃料與製程、使用回收材料、材料回收再利用等。
以上說的簡單,但普遍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牽一髮而動全身,真正要做,比盤查難上數百倍。
section 5. 逐步完成碳中和
現在(2024年),多數企業只走到完成盤查或第三方查驗,少量的開始更換設備、安裝太陽能等,此時討論碳中和略顯太早。但,如果企業要走到碳中和,除了不斷地執行section 4 之改善方案之外,還能選擇的方向就是碳權。
section 6. 滿足目標,達成倡議成效
當企業完成前述程序,可依據其需求,滿足所設定的目標,例如滿足金管會的ESG報告書;或者滿足供應鏈的SASB、TNFD等倡議;或者達成降低碳費繳交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