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開發深度系列報導【系列三】城市擴張的解決方案
文/ 賴威安
一、城市擴張(urban sprawl)的定義及其成因
(一) 城市擴張的定義
「城市擴張」(Urban sprawl) 或稱「城市蔓延」,指對都市造成不連續發展影響的現象,而蔓延 (Sprawl) 一詞的出現,最早是由 1937 年美國南部城市規劃者 Earle Draper 所提出(Black,1996)[1],來說明都市發展的現象。蔓延為一種都市化擴張的過程,人口與產業的移動從原來的市中心移轉到都會區邊緣郊區,居民工作地點也跟著遷移,都會區邊緣郊區人口的成長遠大於市中心人口的成長速度。蔓延為不連續發展的結構型態,以蛙躍式或散佈式的發展型態為主。商業行為的發展聚集在主要道路周邊,呈現帶狀發展。[2](二) 造成城市擴張的原因
造成城市擴張的原因有下列幾個因素 (鄭,2009)[3]:1. 自然因素: 主要來自於人口的成長。
2. 社會經濟因素: 主要有所得的改變、住宅市場、居住者的偏好等項。
3. 政府政策因素: 包括交通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住宅政策。
(三) 國內外城市擴張的差異
國內人口郊區化及人口蔓延與國外都市呈現不同的型態,以台中都會區為例,台灣都會的郊區化並未有如美國一般出現蛙躍式的型態,而人口遷徙的方向也並非歐美由市中心往郊區移動,而是由遠郊往市中心的方向遷徙。台灣都會區之都市蔓延因素,可歸納為: 都市發展政策、農地政策、交通政策及人口遷移模式四類 (高珮菁,2002)。此外,林承緯 (2004) 以國內四大都會區 (臺北、臺中、臺南、高雄) 為例歸納出臺灣都市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蔓延發展形態與國外都市發展之差異,主要來自於國內都會區之人口蔓延型態為沿著省道或縣道之線性擴張,而國外之都會區之發展乃沿著高速公路所形成的蛙躍式點狀蔓延。臺灣市中心高房價亦有可能是造成都市蔓延之原因,徐國城 (2006) 指出臺灣乃是由於都市的高房價,人們只好往郊區尋找居住空間。[4] 另外,根據周志龍 (2004) 研究,認為臺灣地區的都市計畫範圍過度劃設是產生都市蔓延的原因之一。[5]圖一、台灣郊區人口移動模式 (高佩菁,2002) [6]
二、城市擴張帶來的影響
Nebel and Wright(1998)從都市的擴張來探討農耕地減少的現象,指出全球的耕地正面臨著消逝。隨著與市中心距離的拉升,土地所需額外負擔的成本便越是龐大,例如為應付都市外圍人口的生活品質,所帶來之額外土地開發,以及與市區之間路程帶來的土地消耗等等。[7] Kahn(2000)指出都市往郊區發展所消耗的土地為市區的兩倍以上,都市邊郊居民的私人汽車使用率也相對於市區來的高。[8] 城市擴張有可能會由於人為的活動,造成原本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汙染和破壞,讓原本的「綠地」(green field) 變成了「棕地」(brown field),讓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多樣性環境經歷了不可預知的浩劫。
三、城市擴張的解決方案
城市擴張是一個主要的環境問題,可以透過棕地的再開發來解決。[9] 在城市自然實驗室計畫(UNaLab)⸺ 地方再生(place regeneration,補助協議編號:730052)說棕地係指目前閒置的城市發達區域,通常棕地是以前的商業或工業用地,但是可能被發現或懷疑有污染與土壤污染問題,因此阻礙了棕地的未來發展。」棕地的再開發可以使原始的綠地免於開發,也可以將未使用的空間恢復成有意義的土地利用形式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2022)[10]。這句話道出了棕地的再開發對於城市擴張所產生的問題有根本性的解決。
(一) 都市再開發、填入式開發(infill development):
1. 增加都市建成環境的開發強度。
2. 再使用、再開發已經開發過的土地或建物。
(二) 智慧型成長(smart growth):主張密集、混合使用,並強調土地使用和運輸之間的協調,提供政策誘因引導民間開發,避免開發都市外圍的素地。
(三) 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
透過都市設計,創造具有吸引力的空間,增加環境品質,減少都市人口外移的推力。
- 成長管理:建立土地開發區位、時序、總量的規範,引導或抑制開發。
- 緊密城市(compact city):鼓勵城市具有連貫性的開發,都市內部更新,提高城市中心的多樣性和生活品質。
- 大眾運輸發展導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強調以大眾運輸系統為都市發展的主幹,打造友善的人行環境,同時增加私人運具使用的成本,藉以提高大眾運輸的使用效率,創造更高品質的都市環境。
四、結語
自然是達成淨零排放的最大助力,前提是要保護、修復、妥善管理自然生態系, 使其發揮應有的生態系功能與服務,包括碳匯的潛力。因此歐盟大力推動的自然解方(NBS)的工作,就是為了城市擴張、棕地等問題提出一個根本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其實就是棕地再開發的核心方法。但是棕地的再開發涉及到層面很廣,涉及到政治、經濟、環境等等因素,建議參酌美國和歐盟的成功案例,讓城市規劃能夠依循永續發展的最高目標來執行,才能夠真正做到成功的目標。[1] Black, J. T. (1996). The Economics of Sprawl. Urban Land. March, 55:3, pp. 52–53.
[2] 彭治平(2017) 都市蔓延趨勢與物件導向結合衛星影像分析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營建系博士論文。第60頁。
[3] 鄭俊夆(2009) 戶量變化與住宅供給對都市擴張的影響, 私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 徐國城 (2006) 緊密都市形態之正負面效益論述-兼論對臺灣城鄉空間發展之參考觀點,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5卷 第4期,第32-45頁。
[5] 周志龍 (2004) 臺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之挑戰,都市與計畫,第31卷,第3期,第 195-213頁。
[6] 高佩菁(2002)。都市蔓延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7] Nebel, B. J., & Wright, R. T. (1987).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http://ci.nii.ac.jp/ncid/BA29300564
[8] Kahn, M. E. (2000).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uburbanization.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9(4), 569–586. https://doi.org/10.1002/1520-6688(200023)19:4
[9] Urbanoter: 都市蔓延(urban sprawl) (2024年1月3日) https://urbanoter.com/urban-sprawl/ (accessed 12 June 2024)
[10] 歐盟NBS方法學7-地方再生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2022年7月13日) https://agritech-foresight.atri.org.tw/article/contents/3961 (accessed 12 Jume 2024)
[11] 李玲玲(2022 )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與淨零排放,台灣經濟論衡。第20卷,第3期,第45-51頁。